“相信不少人听过这么一句话:AI(人工智能)的终点是能源,能源的终点是聚变。” 9月11日,在上海世博园区举行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星能玄光创始人兼董事长孙玄在演讲中重申了这一业界重要共识——核聚变是开启下一代文明的关键科技。
孙玄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百年难遇的大时代,人工智能的崛起正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核聚变正是满足未来AI技术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的解决之道。聚变指的是两个轻核聚合成一个重核,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质量亏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孙玄指出,核聚变拥有极高的能量密度: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
实际上,对前沿科技嗅觉敏锐的资本已有动作,纷纷积极布局这条终极能源赛道。孙玄指出,从2020年起,资本对于核聚变的投入增长显著,谷歌、OpenAI等头部国际科技企业均已入局核聚变领域。
目前,追逐可控核聚变的主流技术分为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大方向,二者的实现条件均对工程建造要求极高。无论是研制精密无比的巨型激光器,还是建造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级别的庞然大物,均存在价格昂贵、工期长的问题。
为此,科学家提出名为“磁惯性约束”的混合路径,它能大幅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并提升迭代效率。但这一新聚变途径带来“人类智力的挑战”,有赖于人类理解其中的物理过程,而这正是AI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对此,孙玄提出了突破性的展望:“我们可否产生或者创造一个可以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它不需要我们已有的实验数据,而是自己基于物理规则进行探索,就像以前的围棋软件AlphaZero一样,自己学习、自己设计一个全新的聚变堆?”
在AI技术的助力之下,核聚变领域被视为已处于商业化落地的黎明前夕。据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2024年7月发布的报告,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达71亿美元,同比增加9亿美元,资本市场融资屡创新高;受访的35家企业中,89%的企业看好在2030年代末之前实现并网发电。
中国核聚变领域也在快速发展。孙玄指出,中国从早期单一的托卡马克聚变,到现在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聚变,很多研究院所、高校和企业在核聚变领域已经取得众多突破。
“人工智能的进步代表人类的智力从碳基到硅基的演化,聚变代表的是人类从利用地球上已有的能源形式到宇宙能源形式的一个转变。这两者分别实现,都可以说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果两者能够携手起来,或许可以加速这个大时代的来临。”孙玄表示。
记者:殷雨婷 来源:央广网 2025-09-11
原文链接:
https://tech.cnr.cn/techgd/20250911/t20250911_5273571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