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当前我国科技界的头等大事,而在其中的当务之急是甄选一流人才担任学术带头人。科技制高点分两类:一是已知的,包括我国领先的及许多并跑、跟跑的领域;二是未知领域。前者大多已经得到了较高程度重视,而对后者的及时发现和提前布局,是我们今天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为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发现下一个科技制高点,包括何谓科技制高点、科技制高点与原始创新的关系、如何及时认定原始创新以发现科技制高点、甄选一流人才作为启动方案四部分内容。
首先,何谓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曾指出“科技制高点通常是指前沿领域的最高点、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创新体系中的控制点”。这对科技制高点的定义,既符合科技史的规律,也切合当前科技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特别是其对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创新体系中的控制点等部分的分析,拓展了人们对科技制高点的认知。竞争性、排他性、优先性是科技制高点的核心特征。科技制高点是当前的科技竞争,特别是国际科技竞争中的核心竞争点。可以说,占据科技制高点是赢得竞争优势、掌握主动权的核心。失去科技制高点就难免会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受制约,甚至被“卡脖子”“卡脑子”。
科技制高点与原始创新的关系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抢占科技制高点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是靠眼光和运气首次占据;二是靠眼光和原始创新首次占据;三是靠原始创新成功抢夺他人已经占据的制高点。靠眼光和运气首次占据的科技制高点,如果缺少原始创新则很难守住。以电动汽车为例,虽然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开发了电动汽车,但特斯拉公司和比亚迪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原始创新,成功抢占了前人已经占据的科技制高点。如今比亚迪公司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已经位列第一。可见,要守牢科技制高点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创新不仅本身极具价值,而且从那些及时认定的原始创新中,还可以发现下一个科技制高点。因此,要及时认定我国学者做出的原始创新及其所形成的科技制高点,并予以提前布局、攻关、抢占、守牢,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那么,该如何及时认定原始创新?首先,在原始创新的界定及认定等问题上,我们还存在明显不足。当下,对原始创新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但在笔者看来,这是比较模糊的说法。实际上,原始创新是作出突破性进展,开辟新领域、引领新方向的重大创新,是源头活水,是“从0到1”,且其中的“1”为新领域、新方向。基于此,笔者赞同我国“973”计划基础研究共性重大问题战略研究组的观点,他们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开拓新领域、引领新方向和孕育新学科的重大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原始创新并非一经问世,便会受到承认与重视。在我国,科教界重视的原始创新往往只是已经获了“大奖”的原始创新,而这些往往只占原始创新的一小部分,最该被重视的原始创新却被忽视了。通常来看,当前若想完成原始创新需要包括三个环节:作出—发表—承认。在得到“承认”之前,一项创新往往不是原始创新,其只会被视为一个普通成果,甚至只是一个“错误”。依据权威大奖认定原始创新有三点不足亟待被认识,即获奖时间滞后、大奖覆盖面窄、中国学者在国际上获奖机会较少。也就是说,从原始创新问世到获得承认存在一段时间差,下一个科技制高点可能存在于尚未得到重视的那些原始创新之中,只要对其给予及时认定与甄别,便可以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与此同时,在认定原始创新的同行评议过程中也会因主观性、同行相轻等弊端而有失公正。正如徐匡迪院士指出的“中国颠覆性技术被投票‘投’没了”。为此,笔者提出填写“原创成果四要点”予以解决:1.突破点四要素,即“突破什么、如何突破、开辟的新领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2.发表同题系列论文论著或专利清单;3.获奖、转载、引用、受邀报告等学界好评;4.国际国内同类工作的盘点比较及优势。如此相当于经历了长期的同行评议,避免一次性同行评议的弊端。这些特征鲜明,便于评价,可以率先发现已经具有积累优势的下一个科技制高点,提前布局。用较少的投入完成对原始创新的筛选工作,发现下一个科技制高点。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若想及时认定原始创新以发现科技制高点,原始创新完成人即为一流人才,可担任学术带头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盘点原始创新成果,或从“双一流”高校和国立科研机构试行。创新成果包括“A+”和“A”两类,其中“A+”类为已获得权威大奖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科学奖与国际权威大奖,其仅需展示获奖理由及简介即可。A类则需要填写“原创成果四要点”。要求原始创新完成人对照上述科技制高点定义,来说明该“申报的原始创新能否成为下一个科技制高点?是哪一类科技制高点?”等信息。再组织专家参考“原创成果四要点”与横向比较评审盘点结果,以公平公正、高效合理地筛选原始创新及其完成人,并使其担任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学术带头人。
作者:刘益东,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