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同期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 两会面对面丨为人民幸福生活筑牢健康根基

发布者:陈燕发布时间:2024-03-11浏览次数:77

图为3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接受本网记者采访。何学俏 摄

 

受访者: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

 

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记者采访了医药健康领域的三位代表委员,请他们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分享履职故事,介绍认识体会。

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动医改向更深层次挺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对此您有怎样的体会和建议?

于清明:医药卫生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资源供应、服务提供、财务保障、规制监管这四个子系统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及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作为资源供应者和服务提供方,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网络,是健康中国的坚定建设者,也是“三医联动”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过去一年,我与国内外医药、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和创新性代表企业密切沟通,探讨行业发展之路;前往知名三甲医院以及基层医院开展调研,深入集团对口帮扶的基层地区,寻找助力基层医疗资源提升的方案;多次参加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座谈研讨,围绕相关政策提出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体现,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

刘连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进分级诊疗”,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在城市中,让社区医院、基层医院与省市级医院和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有效的医联体;在县域内,建立县域医共体,推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让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同时,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医生到基层医院去,并利用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有关部门也要大力宣传国家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升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以及医务人员扎根基层、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先进事迹。相信老百姓只要充分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医疗需求,就会逐渐养成就地诊疗的习惯,实现小病不出县或不出市、大病不出省。

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打造医疗科技“高峰”和区域医疗“高原”

记者: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又提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如何推动相关工作更好落地?

于金明:在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方面,我认为要着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前者的目的是集中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力量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医疗科技“高峰”;后者则是要协同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打造区域医疗“高原”。既有“高峰”也有“高原”,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医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近年来,我院积极参与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工作,牵头肿瘤医院联合申报,现在各项工作都在顺利推进。此外,我们依托彩虹工程公益项目等,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巡讲,并通过举办专项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派驻专家帮扶等方式,推动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取得了显著效果。

刘连新: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8月,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我院合作创建的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在安徽省内率先实现全面开诊。截至今年2月底,已为患者提供门急诊服务近20万人次、手术1666台次,其中三四级疑难复杂手术占比超过80.43%

今年春节期间,在上海六院安徽医院,沪皖两地的医护人员坚守岗位,联手为25位患者成功实施手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从高处意外跌落、右腿可能面临残疾的女孩从外地转诊而来,在两地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下,成功保住了右腿功能。应该说,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如今,越来越多的安徽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长三角的优质医疗资源。

于清明:优质医疗资源的布局涉及“供给”和“分配”两个概念,增加高质量供给是更好实现公平均质分配的重要保障。医疗装备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有250余种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但仍有不少整机装备、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处于进口垄断阶段。希望能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通过专项计划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校院所为支撑,打造创新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培育世界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一步满足慢病人群、基层医疗机构等对优质医疗器械的刚性需求,降低医疗负担。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实现治疗效果最优、经济效率最高、治疗体验最佳

记者: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您认为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更有获得感?

于金明:我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思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努力达到治疗效果最优、经济效率最高、治疗体验最佳。

以肿瘤治疗为例,不同患者的个体性差异非常明显,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疾病的诊疗。自20203月以来,我院要求主管医生对100%的新住院患者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每周固定时间,比如周一下午是乳腺MDT,外科、内科、放疗、病理、影像等方面专家齐聚一堂,对患者逐个开展讨论,不收取任何费用,既确保诊疗更加规范,又可以群策群力优化治疗方案,让所有患者都能得到规范化、高端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迄今为止,已有16万名患者因此受益,疗效明显提升。我相信,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促成集预防诊疗康复于一体的、以健康需求为核心的优质高效卫生服务模式,这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于清明:近年来,我们打出药品及高值耗材集采、部分进口药品依法仿制等“组合拳”,有效缓解了看病贵问题。在我国,罕见病患者群体超过200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可以说,罕见病其实并不“罕见”。但是,受罕见病用药可及性低、诊疗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面临吃药难、吃药贵问题。

去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批复,该工作方案中提到,支持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建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我有几点建议:一是在保障先行区开设罕见病药品白名单,扩大特许进口使用范围;二是扩大试点企业范围,畅通跨境采购供应链,让患者有药可治、有药可选;三是建设罕见病国际诊疗机构,方便患者用药及复诊,开展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应用研究,助力打造国家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每一个个体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亿万个幸福健康的家庭,才能汇聚起建设健康中国的磅礴力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报道  2024310

文章来源:http://m.ccdi.gov.cn/content/70/cb/11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