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 勇攀科学高峰 培育科技英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科教融合方式,构建卓越科技创新体系

发布者:陈燕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74

说明: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6/process/b0b9ed2db54c48c68afa0327c1a9f86e.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与医学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说明: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311/e22bd902c5634f89b2e4d9820fab1503.p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左二)教授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说明:https://boot-img.xuexi.cn/image/1006/process/5545c42bc9e24713b2ef9742c8ff5010.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右)教授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供图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机器化学家实验室,机器人“小来”正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各个操作台前。这款全球首个集阅读文献、设计实验、自主优化、覆盖化学品开发全流程于一体的机器人被形象地称为“机器化学家”,由中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江俊团队开发。

2014年集结团队、提出概念,到最终项目落地,江俊团队十年磨一剑。这样的坚守,正是中科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科学发展方向,立足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多措并举,奋力写好“强国建设、教育担当”的生动缩影。

锚定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958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一批科学家的倡议下,中科大应运而生。作为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创办的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党和国家培养尖端科技人才是中科大人与生俱来的价值追求。

中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多年来,中科大发挥‘所系结合’优势、创新科教融合方式,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立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和深空深地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

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从大尺度的空间探测,到微尺度的量子调控;从建设同步辐射加速器,到全面参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开通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到研制出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中科大用一项项科技成就践行了校歌中“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誓言。

近日,中科大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量子科技是我国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中科大的金字招牌。从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到“九章”“祖冲之号”等量子计算原型机,都发端于一点一滴的基础研究突破。

“做基础研究,中科大是有传统的。”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表示,学校一直鼓励支持做基础研究工作,“冷板凳在中科大不冷”。

一系列机制的落地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点。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和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平台为依托,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和以学院为基础、以重点实验平台为支撑、以自由探索为主的卓越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还部署原创探索类项目,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投身原创基础研究。学校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多梯度校级自主部署项目,重点支持针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中科大着眼于推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5个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学校建设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彭桓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安徽省应用数学中心等,加强对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支持。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人才培养模式代表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多年来,中科大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鲜明特征。

“在学术方面,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包信和介绍,中科大一直以来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招生时基本上不分专业方向,就读一至二年级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对学科的理解,自主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学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科学领域和信息、材料等高新科技领域成立了多个科技英才班,为学生发展、基础研究、学科交叉提供了充足的选择空间。

基于此,中科大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两段式(通识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三结合(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长周期(本硕博一体化)、个性化(100%自主选择专业)、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科大,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好,还要给学生自主的权利——允许学生100%自主选择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拥有3次自主选专业的机会:入学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学院或学科类;大二结束后可在学院或学科内选择专业;三年级后还可以进行专业调整或按个性化修课计划学习。

自由的学习环境、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求学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让学生树牢做最前沿、最艰深的研究,解决国家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的科研志向。

加速创新成果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970年,中科大南迁至合肥。53年来,在合肥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中科大像一粒种子,不断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科大讯飞、科大国盾、科大国创等多家“科大系”企业在合肥快速成长,形成产业集群,成为合肥的产业地标。

高校科研成果在城市产业链中的有序孵化,得益于学校的系列顶层设计。

2020年,中科大被列入首批40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意见》,探索“科技赋权”改革的“中科大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大推动形成一批量子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中科大力量。

截至20234月底,学校已有超50项成果申请加入赋权改革,批准转化31项成果,涉及130项知识产权,设立高质量创业企业25家,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累计培育企业301家,包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高成长企业52家,已在自主信息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产业创新链条,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的技术引擎。

在包信和看来,要把创新成果推向应用,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的技术。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试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此,近年来,该校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中科大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需要,通过探索设立青年创新重点基金、创新团队培育基金、原创探索类基金、“揭榜挂帅”项目等,支持学校科研团队“甩开膀子”大胆创新。

2020年,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两年后,该校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在研究院支持下,青年教授徐集贤承担了“揭榜挂帅”攻关项目“下一代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中科大鼓励年轻人‘揭榜挂帅’,‘揭榜’的榜单来源于产业运行、企业发展中的真问题、真需求。”谈起学校在方向引导上给予的精准帮助,在团队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支持,徐集贤感受颇深。

不久前,徐集贤团队在钙钛矿光伏研究方面的成果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为“下一代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持续探索下的最新成果。

“我们要有决心、有定力,坚持稳定支持、鼓励持续性的科研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舒歌群说。(记者方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