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发挥好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对于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上发挥龙头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上发挥龙头作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结合起来;要在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上发挥好龙头作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更好发展创造条件,引导基础教育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建设好高等教育、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一是在教育价值观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认识高等教育对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发展的全面价值,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和支撑作用。二是在发展模式上,形成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需求多样化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相应的标准体系,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和不断提高的公众期待。三是在教育功能上,促进适应未来发展、满足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教育功能再造,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四是在教育手段上,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增强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五是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自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国家督学杨志成《深刻领会强教必先强师的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明确了强教必先强师的重要性。我们要深刻领会强国必先强师的重要战略意图和战略要求。
一要深刻领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对强师目标的总体要求。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统一认识、系统分析、整理落实,立足高素质专业化标准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强师队伍。
二要深刻领会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布局要求。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应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应构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实践体系应推进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面向职后持续发展的教师发展体系。
三要深刻领会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环境要求。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青年学生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方向,不断提升教师供给数量和质量,确保高素质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四要深刻领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战略关键要求。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总体维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培养“为人、为事、为学”相统一的大先生。
五要深刻领会强师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撑、内在一致的战略环节要求。构建以强师计划为关键环节的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相互支撑的强师建设体系,实现强师支撑强教的战略循环。
(三)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张文斌《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舆论引领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作出的系统论述,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要做到“四个牢牢把握”: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地位和作用,深入领会这一论断的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定位。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目标。深刻认识“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论断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关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旗帜。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深刻认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汇聚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
四是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深刻认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重要使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核心功能,聚焦立德树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教育对外开放、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全社会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四)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一个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导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人的现代化问题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系基础。要重点加快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二要系统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建设“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要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努力构建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布局大中小幼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置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首要、引领性位置,建设中国特色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
四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把数字化提升到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来指导建设新型教育体系。正视数字文明时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变化,正视万物互联条件下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变化,把数字技术的体系化发展及其对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类活动结构的深远影响及时反映到教育结构体系的变革之中。
(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这需要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一步,牵引和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
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重点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准确把握高校改革发展的大局和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增强高校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第二,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建立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政策导向为基础进行定位分类,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夯实学科研究和教学基础,引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科研方向,提升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第三,依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内容建立教育质量基准,提升办学质量。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改革专业设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优化创新课程、科学实验和整体培养方案。第四,提升高等教育的国内国际认同感。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升级改造,均衡高等院校布局。以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第五,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发展的监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的监测指标,并把这些指标分解到五年和三年的规划之中以及每年的落实行动之中,瞄准目标,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