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基本政策、战略维度和历史逻辑

发布者:袁协尚发布时间:2021-03-09浏览次数:36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重视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把人类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作用提高到全新的境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基本政策、战略维度和历史逻辑,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使教育在中国和世界发挥出巨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贡献力,空前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科技能力,使教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人民性,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强调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充分重视对教育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在党的建设历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其意义在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和我们党关于教育的论述集中于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和向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育人性,使教育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顺利前进。早在1933年,中央苏区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要求,教育和文化政策的目的“要使大多数人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成为肃清一切旧社会的残余的战士,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战士”。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对于新中国的教育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此,美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劳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并且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还在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实际工作的领导。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中的中心环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到教育事业各方面、各环节。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教育规划、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监督等各项工作。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还在于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历来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2010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院系级单位通过党政联席会,讨论和决定本单位主要事项,不再简单实行系主任负责制。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就高校党委和校长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校长职权作出了规定。牢牢抓住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坚持高校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定位,实现高教系统党建工作制度全覆盖、无死角。在广大中小学,党支部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学校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挑战和艰苦斗争环境,教育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斗争胜利服务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旧中国,除了少数人,广大劳动人民并无受教育的可能。只有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国家才能有和平,人民才能有民主,群众才能受教育。这个朴素的道理,体现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党要尽一切努力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这是历史反复验证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后来教育发展证明的历史规律。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指出:“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恰恰相反,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中一个不可少的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这是目前文化教育建设的战斗任务。”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主张有利于抗战的“国防教育”,“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旧课程”。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指出:“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军事、政治、经济、群运等工作,争取人民自卫战争的胜利。”革命胜利的历史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更加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教育》创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1954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取得了新的成绩。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论断直接明确地把教育与党的事业、党的命运、党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崛起。这说明,党中央对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前所未有,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党百年来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深刻规律。这也说明,在新的时代,坚持教育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党的中心工作;这也说明,从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到今天的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这是我们党百年来领导中国教育和革命的历史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结论。

党领导教育的百年史,就是不断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的历史

      党领导教育的百年史,与人民受教育程度的空前提高密不可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科技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早在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就指出:“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为目的,在进行革命战争许可的范围内,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向工农开门,开展扫盲和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补习学校和速成中学。国家举办建设了大批公办学校。特别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由此,全体中国人民的受教育权利逐渐得到了法律保障。

      为此,党和国家特别重视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重视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帮助支持,重视亿万学生顺利入学、毕业和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连续下发了多个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发展改造、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教师培训、连片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补助、建立助学金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留守儿童帮扶、教育扶贫开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全国性文件,着力解决教育的城乡、东中西部、校际差距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分阶段、分地区全面普及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了50%。2019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教师1732.03万人,学生2.82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公平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社会性、基础性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鲜明立场,为我国公民平等和社会公平奠定了教育基础。

      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特别有力地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入学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相应年龄和学段的学生的入学条件和程序,人民群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得以最大实现,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特别是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达到了1.54亿人。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措施,为贫困学生上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最大范围和可能提供了绿色入学渠道。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促使全民受教育水平极大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毕业生数十亿计,培养了大批合格公民、熟练劳动者和优秀人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13.7年,相当于在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后又接受了1.7年高等教育,极大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教育为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教育规模最大、地域分布最广、民族种族最为多元、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度作出了伟烈丰功之贡献。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形成既规范统一又灵活多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的对象是数十亿计的人民群众,中国教育是具有多门学科的现代教育,具有高质量的要求。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机制、多种渠道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注重多种形式办学。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状况还十分困难,党和革命政权一直设法保障教育的经费和学校的设立,尽可能让人民群众上学,举办了各种非正规、非制度化的教育,如扫盲教育、妇女教育、工农速成教育、农民教育等,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采用的教育形式。人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学、在生产战争缝隙中学,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学,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教育的独特景象。

      我国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共同举办教育。1952年,教育部《关于整顿和发展民办小学的指示》指出:“允许群众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钱出力有条件地发展民办小学,以满足群众送子女入学的愿望。”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应该提倡人民群众自办学校。”1957年,教育部提出:“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思想,在城市要提倡街道、机关、厂矿企业办学,在农村要提倡群众集体办学。”这些自行举办的学校,不需要专门机构批准发证,自行设立即可。在教育推进步骤上,根据情况分片规划、分布实施。在东中西部实行不同的教育发展目标,设立不同的标准和达标率,对困难地区和落后地区予以验收和扶持。

      注重多种机制办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积极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创立发展成人教育制度、自学考试制度、广播电视大学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等。在公办中小学教育领域提倡集团化办学,允许名校与多所学校合作办学、在多个校区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公办职业教育领域,允许股份制办学,与多所学校、多个企业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在民办教育领域,允许营利性办学。同时,针对各地各行业举办学校和培训机构,极大支持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民经济行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些做法,使人民群众时时可学、人人可学、处处可学,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注重多种渠道、多种类型办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包括财(财政拨款)、税(税收优惠)、费(学费收入)、产(校办产业)、社(社会捐赠)、基(设立基金)等。在学校法律性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定公办高等学校为独立法人,普通高校(公办高校)可以开展民事活动,可以获取收入。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上一次大的突破。201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可以举办非营利性学校和营利性学校,鼓励投资办学和捐资办学,是世界上既以非营利性教育为主体,又接纳举办营利性教育的国家。这与公办高校进行民事活动在法理上是一脉相承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这说明,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为开放、最为自由的教育制度。

      总的来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在长期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成就,是依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多样、最为灵活、最为规范、多元一体的教育系统,空前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人才,做到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共同发展,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模式和榜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还将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确保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艰辛探索和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教育对于无产阶级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我们党第一次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延续这一战略部署。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明确提出具体的“三个优先”:“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并确定了2012年全国教育财政投入达到GDP的4%的目标,成为国家财政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挂钩唯一保留的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表明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政策主张。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逾5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超4万亿元,成为中国社会支出的最大款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深化。2010年以后,全国高校本科生年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达到了1.2万元,专科生、中小学生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同样有较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短缺的局面已经根本扭转。

      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多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中给予教育以重要的计划地位和项目安排,使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得以凸显。在教育的推动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了100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的优秀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居于世界前列。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并日益向教育延伸,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党和人民需要的教育体制和制度

      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有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影响,有苏联计划经济和僵化模式的影响,也有西方文化价值观和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并不都符合中国国情,不都符合翻身做主的中国人民的内心愿望,不都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各级各类人才的要求。因此,中国教育需要坚持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党和人民需要的崭新体制和制度。党领导教育以来,积极开展了教育改革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断调整教育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鲜明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任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明确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开启了关于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确立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地位,指导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通过改革,切实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改革要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进一步将教育改革推进到深水区。经过长期努力,教育系统和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积极落实,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在创新中不断提高,教育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为新时期教育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将坚持依靠改革创新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推动大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推进落实,突出实效,为中国教育开创新的未来。

加大开放力度,坚持中国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合作和工人阶级的培养,强调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国际化的实现。在党的领导、推动和支持下,我国教育坚持不断扩大开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我国教育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国内教育和国际教育“两个大局”的战略,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推进,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目前,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涵盖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双边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教育宏观管理等内容的发展体系,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截至2018年,我国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4个。“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稳步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开放了高等学校、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立法人的本专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到了12所,办学项目达2385个。双边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不断完善,中国已先后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德、中印等九个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教育服务国家对外战略能力不断增强。大量教育理论和实践做法被介绍到中国,许多学校与国外境外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学校、教师、学生对外互访常态化,形成对外交流多个项目。为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国家取消了高校出国办学审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在开放中做强中国教育,在开放中培养和延揽全球人才,在开放中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开放中助力“一带一路”,增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能力。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的教育开放政策,规定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可以在海南设立独立的法人机构,进行独立办学,突破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限制。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将促进世界教育未来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进一步的更大努力。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信任和重视广大教师,重视教师在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联系的教导,把青年教师和广大先进分子作为党的后备军,历来重视吸收教师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入党,发挥他们的先进作用。

      党重视不断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命令要求:“小学教员的生活费,依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活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全社会重视教师,教师的地位待遇有了新的提高。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实施,国家设立了“特级教师”称号,大批教师获“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教师资格、职务、聘任、考核、奖惩制度不断完善,教师医疗、退休、住房、休假、社保享有保障并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了一系列论述,要求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全社会、有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强调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为人民的教育、为祖国的下一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教育在党的领导下,遵循“九个坚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教育体制制度的先进性,取得了空前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文明基础,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功在当代,恩泽后人,德惠千秋,灿烂光辉永远彪炳于党和国家的史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度和时代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新时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