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01-05浏览:53

20231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从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布局、建强文物科技创新平台、壮大文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全面回顾了“十三五”以来我国文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表示,要加强统筹协调,以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为保护文物提供科技支撑。要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基地建设,广泛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文博单位,深化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工作,做好创新服务。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深化合作,搭建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支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组织实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文物保护装备发展应用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王振表示,将加强与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提升文物保护装备供给能力和支撑水平。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梳理文博单位需求清单,鼓励生产企业聚焦文博单位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应用示范力度,支持文博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开展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示范,构建良性发展机制;持续完善标准体系,鼓励文博单位、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协同,联合开展文物保护数据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生产企业、文博单位加强文物保护装备的研发设计、标准制定、人才交流等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文物保护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走出去”。

文物行业科技人才容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文物科技创新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在文物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教授包信和认为,学科融合、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文物科技创新工作中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科综合利用学科优势,发展出一批以‘科’字当头的新型交叉型人文学科,重点建设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和传统工艺等学科。中科大与国内外考古单位开展了长期合作研究,同时依托学科平台,积极拓展科技考古前沿交叉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交叉学科的特色优势。”包信和说。

“加大文物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保障学科融合、推动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包信和建议,尽快启动文物(组成成分、形态)的精准分析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文物科学当中的应用,促进学科融合和交叉科学的成果尽快在文物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面向重点技术领域,启动工程“硕博士专项”;对文物系统优秀研究人员进行双聘,让他们在高校担任教授、博导,结合实际开设专业课程,联合培养研究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标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战略性创新资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肖寒认为,要壮大文物标准化专业队伍,加强文物数字化、文物安全等重点领域标准化专业机构建设,建设标准化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懂规则的复合型国际文物标准化人才。

同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科研管理规定、实施科技创新激励奖励政策等措施,推进文物科技创新的步伐。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两年来,该院共制订、修订近50项制度,鼓励开展课题研究,强化科研拔尖人才培养与支持,激励引导科技人员从事基础前沿和公益性研究,形成专家智库。机构调整方面,通过设立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中国长城保护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深化职能转变,强化对相关领域的深耕和前沿探索。人员方面,两年来招聘了45名多学科和行业领军人才。

山西省文物局也在文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白雪冰介绍,2020年,山西省文物局单设了文物科技处,将文物科技创新作为单项指标,纳入对各市文物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山西省文物局与省科技厅建立文物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关系,将省属文博单位全部纳入山西省科研机构管理序列,并认定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搭建、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等领域优先重点扶持,文博单位科研人员享受国家及山西省科技创新有关优惠政策。

中国文化报 > 2024-01-04   记者:张影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ccmapp.cn)